摘 要 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大巴山山前带由于构造变形较为强烈,地表地震地质情况复杂,给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带来诸多困难,目前该区勘探程度还较低。为预测其油气勘探前景,从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发现其原始成藏条件优越,存在3套成藏组合和多种类型的勘探目的层。古油藏解剖结果表明,山前带二、三叠系油气主力烃源岩为上二叠统,油气成藏分为3个阶段:①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开始变形,形成宽缓背斜,形成古油藏;②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进一步变形,圈闭构造定型,部分古油藏裂解,形成油气藏;③古近纪喜山运动对先期构造进行了强烈的改造,造成古油气藏的调整与破坏。综合评价该区构造变形样式、储层分布和油气显示特征后认为:南大巴山西北部镇巴断裂至铁溪—巫溪隐伏断裂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应以二叠系长兴组和三叠系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勘探为主展开工作;东南部鸡鸣寺断裂至铁溪—巫溪断裂为二、三叠系出露区,应以落实寒武系膏盐岩下伏地层的保存条件为主进行勘探部署。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巴山山前带 油气藏形成 二叠纪—三叠纪 古油藏 油气源对比 构造特征 勘探方向
大巴山山前前陆冲断带主体位于上扬子北缘、四川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带上,西与米仓山冲断带相连,东南与川东高陡褶皱带—华南造山带毗邻,整体上为南、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带。该区油气成藏条件较好,但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山区石灰岩裸露区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难度大,前期勘探投入较少,勘探程度低。
1油气成藏条件
该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龙岗气田、铁山坡气田、罗家寨气田等油气富集区相似,油气显示活跃,已发现多个古油藏和油气显示点(图1)。
1.1生储盖组合
该区主要经历了2个大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为海相台地—台缘沉积—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始新世为陆相碎屑沉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总体上缺失上志留统一石炭系,其他层位较为齐全。发育4套构造—地层沉积组合:①基底组合(Pt);②台地(台缘)组合(Z—S);③台地—裂陷边缘组合(P—T2);④前陆盆地组合(T3x—J)。
该区主要发育3套油气成藏组合(图2):①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暗色泥岩为烃源层,以上震旦统灯影组(Z2dn)藻白云岩为储层,以下寒武统大套泥质岩类为盖层的成藏组合;②以下寒武统水井沱组(∈l s)暗色泥岩为烃源层,以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为储层,以志留系大套泥岩为盖层的成藏组合;③上二叠统(P2)为烃源岩,以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为储层,以中—上三叠统为盖层的成藏组合。
1.2烃源岩条件
米仓山—大巴山发育多套烃源岩,自下而上包括早古生代—二叠纪的8个层位,其中下组合发育3个层位,即水井沱组、五峰组(O3ω)和龙马溪组(S1ι);上组合发育5个层位,即梁山组(P1ι)、栖霞组(P1q)、茅口组(P
1.3储层条件
该区储集岩发育,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2种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块状砂岩、含砾砂岩,分布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下侏罗统白田坝组(J1b)和中侏罗统千佛岩组(J2q),由于后期改造强烈,碎屑岩储集层埋深浅,因此,其储集意义不大。海相储层分为下组合和上组合2个体系,下组合发育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砂岩及石灰岩、下寒武统石龙洞组(∈1sh)石灰岩夹白云岩、上寒武统三游洞组(∈3s)白云岩及石灰岩、下奥陶统(O1)白云岩及砂岩、中上奥陶统(O2+3)白云岩。其中优质储层为灯影组、三游洞组白云岩储层,具有厚度大、分布稳定等特点。台地台缘沉积背景下,上组合发育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及飞仙关组4套储层,梁平—开江陆棚和城口海槽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上组合礁滩相储层的平面展布[3-5]。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二叠系(P)礁灰岩及颗粒灰岩、三叠系飞仙关组(T
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层:为一套白云岩组成,横向分布稳定,厚度介于7~
二叠系长兴组储集层:晚二叠世,沿开江—梁平裂陷槽和城口海槽的边缘发育带状生物礁,大巴山山前带部分地区处于台地边缘生物礁发育区,大巴山地区鸡唱剖面的生物礁古油藏,成因与普光气田生物礁一致。储层解剖揭示,大巴山南部镇巴区块内台缘区域生物礁相白云岩储层和潮坪相白云岩储层非常发育,单剖面储层厚度介于46~
三叠系飞仙关组储集层:三叠系飞仙关组沉积时期,大巴山南缘地区基本保持了二叠系长兴组沉积时的古地理格局,东部台地边缘台缘滩发育,规模较大,连续厚度大,受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改造强烈,储层解剖揭示主要发育滩相颗粒白云岩储层,局部发育滩相石灰岩储层和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储层厚度巨大,介于60~
1.4盖层条件
南大巴山冲断带古生界泥质岩盖层包括上二叠统大隆组、下二叠统梁山组、下志留统、下奥陶统及中寒武统覃家庙组、下寒武统石牌组;中生界泥质岩盖层包括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须家河组泥岩及侏罗系泥岩。陆相泥质岩盖层主要分布于铁溪—渔渡一带,发育于下侏罗统白田坝组、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及下沙溪庙组。而千佛崖组—沙溪庙组则多广泛出露于地表,背斜核部附近出露有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及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总厚度介于312~
该区的膏盐岩盖层在中组合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在下组合主要发育于中寒武统。嘉陵江组膏盐岩厚度分布相对稳定,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和连续性。野外调查于长岭仓子沟嘉陵江组嘉二段发现
2油气显示与油气成藏过程
2.1油气显示特征
大巴山山前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中组合,包括万源白果乡三叠系飞仙关组油苗、万源梨树地母庙二叠系茅口组沥青点、城口庙坝二叠系长兴组(P2ch)古油藏、宣汉鸡唱盘龙洞二叠系长兴组古油藏等。野外油气显示表明该区油气成藏具有层位广、储层多样、多期成藏的特点。从油苗、沥青和古油藏的赋存状态来看,裂缝和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万源白果乡T
2.2古油藏的油气源对比
笔者通过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区多个古油藏的沥青和油苗进行了油源对比。
万源白果飞仙关组油苗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重排甾烷具有较高丰度,重排甾烷/规则甾烷高达0.58,表明其有机质形成于偏氧化的酸性沉积环境;规则甾烷组成中C28< C27< C29,揭示高等植物对母质具有较大贡献,这与该原油饱和烃色谱呈现出以C25为主峰的双峰型分布相一致;异胆甾烷含量较高,甾烷C29αββ/(ααα+αββ)和C29ααα20S/(20S+20R)分别达0.49和0.58,揭示原油成熟度较高,这与原油饱和烃中异构烷烃含量较高,Pr/C17和Ph/C18分别高达3.47和3.03相一致。原油萜烷组成中,三环萜烷含量较高,三环萜烷/五环萜烷为0.83,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以高碳数(C23+C24)化合物占优势,且C21<C23<C24,C21/C23为0.60,Cl9-21/C23-24为0.51,C24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为0.23;C29藿烷含量较低,C29藿烷/C30藿烷为0.37;C29Ts含量较高,C29Ts/C30藿烷达0.25;C29莫烷和C30莫烷含量较低,C29莫烷/C30藿烷和C30莫烷/C30藿烷分别为0.06和0.14;伽马蜡烷含量较低,伽马蜡烷指数为0.12,揭示其成烃母质形成于具有一定咸度的微咸水环境。此外,原油甾烷组成中,C30甲基甾烷也具有一定丰度。白果飞仙关组油苗的上述特征,与川北矿山梁上二叠统大隆组裂缝沥青及大隆组泥岩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而与白果地区飞二段白云质灰岩的生物标志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图3),揭示上二叠统泥岩与白果油苗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万源地母庙茅口组古油藏沥青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重排甾烷含量亦具有较高丰度,重排甾烷/规则甾烷达0.27,规则甾烷组成中C27、C28、C29分别占40%、25%、35%,表明低等浮游生物对母质具有较大贡献;C29αββ/(ααα+αββ)和C29ααα20S/(20S+20R)分别为0.37和0.50,表明为成熟原油。萜烷组成中,三环萜烷含量较高,三环萜烷/五环萜烷高达0.63;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以高碳数(C23+C24)化合物占优势,且C21<C23>C24,C21/C23为0.45,Cl9-21/C23-24为0.39,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为0.49;Ts>Tm,Ts/(Ts+Tm)为0.51,C29藿烷含量较高,C29藿烷/C30藿烷为0.66;C29 Ts含量较低,C29 Ts/C30藿烷达0.18;C29莫烷和C30莫烷含量较低,C29莫烷/C30藿烷和C30莫烷/C30藿烷分别为0.10和0.16,C31藿烷(22S/22S+22R)为0.57,这与原油成熟度较高相一致;伽马蜡烷含量较低,伽马蜡烷指数为0.15,揭示其成烃母质形成于具有一定咸度的微咸水环境(图4)。万源地母庙茅口组沥青的上述生标特征与邻区鸡唱盘龙洞上二叠统长兴组沥青以及南江桥亭龙马溪组泥页岩均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高演化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工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不同时代烃源岩干酪根和抽提物同位素组成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是油源和气源对比的一种现实方法。南方海相古生界烃源岩中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变化非常有规律,从中上元古界到上古生界,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由轻变重。该区古油藏沥青和油苗的碳同位素值分布,均与上二叠统泥岩氯仿沥青“A”的碳同位素值接近(图4),表明它们之间具有亲缘性。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值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南大巴山二叠系、三叠系的沥青和油苗的主力烃源岩应为上二叠统烃源岩,但不排除有下志留统烃源岩的贡献,这与毗邻南大巴山的普光气田二、三叠系气藏的气源岩类似[7-9]。
2.3古油藏形成与破坏过程
南大巴山冲断变形带的总体特征是强度由北而南逐渐变弱。邻近主要断裂的背斜构造抬升幅度高,出露地层老,完整性常受到破坏;远离断裂带的背斜构造褶皱幅度相对减弱,形态也比较完整。该区除北东倾的断层外,还发育与全区受力方向相反的南西倾向的反冲断层。根据断层及其间的转换带为界,南大巴山冲断带进一步可划分为3个构造带:叠瓦冲断带、滑脱褶皱带和断层—褶皱带(图5)。
北大巴山主要是2期构造运动的复合产物,即印支期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导致的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和燕山期与南秦岭大型陆内俯冲相应的由北东向南西的中上地壳大规模的逆冲推覆[11-12]。南大巴山根部T1-2与上覆T3—J1-2间的角度不整合仅限于坪坝断裂下盘木瓜口—坪坝—大竹河一带,并不具有区域性。在大巴山西段,各背斜核部须家河组厚度明显减薄或缺失,表明T2末北大巴山的逆冲推覆已经波及南大巴山,但并未使南大巴山发生广泛的褶皱变形[11]。从卷入变形的最新地层来看,南大巴山及其前缘,侏罗系已显著变形,而下白垩统变形相对较弱,又见下白垩统与侏罗系间连续沉积,可见下白垩统已经卷入变形但强度在由北向南传递过程中减弱了。由上可见,南大巴山主要冲断时间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此之后,该区又经历了多次挤压和抬升,对圈闭的形成和改造以及烃源岩的演化都有明显影响[l0]。
在城口地区设置人工虚拟井,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地层埋藏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模拟。地层分层数据根据野外实测地层剖面厚度结合1:20万幅城口区域调查报告确定,地层沉积时代根据国际地层表确定。对于中新生界地层缺失的抬升史恢复,参照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裂变径迹研究表明在燕山期以后南大巴山经历了2次大规模隆升,分别是距今70 Ma和距今20 Ma,特别是距今20 Ma以来的隆升剥蚀在大巴山和整个川东北地区具有普遍意义[13-14]。根据地层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恢复的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结果显示,志留系烃源岩在二叠纪末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入生气高峰。二叠系烃源岩在中—晚三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侏罗世进入生气高峰(图6)。
结合南大巴山的构造发育史,该区油气藏成藏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开始变形,形成宽缓背斜,形成古油藏;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进一步变形,圈闭构造定型,部分古油藏裂解,形成油气藏;古近纪喜山运动对先期构造进行了强烈的改造,造成古油气藏的调整与破坏。
3油气勘探方向
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大巴山山前带原始成藏条件优越,存在多套成藏组合和多种类型的勘探目的层。但是由于山前带构造变形强烈,从变形强度和勘探目的层分布角度上讲,南大巴山山前带在横向上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勘探潜力和前景也各有不同。
南大巴山西北部镇巴断裂至铁溪—巫溪隐伏断裂残存上三叠统—侏罗系陆相地层,加之下伏较厚的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双层保护,保存条件优越,而且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处于台地边缘有利相带,发育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综合储集条件、变形强度、保存条件、有利局部构造的可能发育情况以及有利聚油气部位等因素分析,认为该区带有利油气成藏,是勘探有利区。目前该区已有大量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建议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储层预测工作,尽快落实风险井井位。
南大巴山东南部鸡鸣寺断裂至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之间为二、三叠系出露区,由于地层剥蚀强度大,上三叠统—侏罗系盖层和中下三叠统盖层均缺失,所以该区上组合油气保存条件受到破坏,下组合特别是寒武系膏盐岩下伏地层可能存在有利的保存条件,建议在山前带布置二维地震,并加强地表调查,以确定盖层分布范围和断裂破坏深度。
参 考 文 献
[1] 梁狄刚,郭彤楼,陈建平,等.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一):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分布[J].海相油气地质,2008,13(2):1-16.
[2] 马永生.普光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1):1-7.
[3] 郭旭升,胡东风.川东北礁滩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及关键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1,31(10):6-11.
[4] 郭彤楼.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礁、滩气藏沉积与储层特征[J].地学前缘,2011,18(4):201-211.
[5] 马永生,牟传龙,谭钦银,等.达县—宣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7,14(1):182-192.
[6] 牟传龙,谭钦银,王立全,等.四川宣汉盘龙洞晚二叠世生物礁古油藏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J].地质论评,2003,49(3):315.
[7] 蔡立国,饶丹,潘文蕾,等.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62-467.
[8] MA Yongsheng,GUO Xusheng,GUO Tonglou,et al.The Puguang gas field:new giant discovery in the mature Si 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J].AAPG Bulletin,2007.91 (5):627-643.
[9 ] 胡东风.普光气田与元坝气田礁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及其成因[J].天然气工业,2011,31(10):17-21.
[10]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等.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3):294-304.
[11] 许志琴,卢一伦,汤耀庆,等.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l986,60(3):237-247.
[12] 胡明,陈蓉,陈华生,等.南大巴山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08,28(11):26-28.
[13] 汤济广,梅廉夫,周旭,等.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J].天然气工业,2011,31(10):36-41.
[14] 沈传波,梅廉夫,郭彤楼.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7):24-26.
本文作者:李双建 周雁 高波 孙冬胜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海相构造与储层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