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探讨

摘 要

摘要:通过对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分析,指出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总结定价机制改革试点的阶段性成果,探讨定价机制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定价机制的建议。关键词:天然

摘要:通过对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分析,指出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总结定价机制改革试点的阶段性成果,探讨定价机制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定价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天然气;  定价机制;  成本加成定价;  市场净回值定价

Discussion on Pricing Mechanism Reform of Domestic Natural Gas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icing mechanism of natural gas in Chinathe necessity of the pricing mechanism reform is put forward. The step achievements from pilot sites for pricing mechanism reform are summarized.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pricing mechanism refol311 are discuss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icing mechanism are made.

Key words: natural gaspricing mechanismcost addition pricin9market net back pricing

随着作为优质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天然气价格的制定和波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天然气价格的制定也进行了研究[1-6]。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定价方法正由现行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向“市场净回值定价法”转变。我国以成本加成定价法为基础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使得天然气价格偏低,从而影响了天然气的进口,并造成终端消费市场的过度发展,不利于天然气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1我国现行的天然气定价机制

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是国家调控下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天然气价格分为出厂价、管道运输价、门站价、终端用户价4个环节,定价以行政为主、市场为辅,由政府部门根据生产与供应成本再加合理利润确定。

成本加成定价法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政府与天然气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对企业的成本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地估算,天然气价格的变动往往滞后于企业成本的变动,因而成本加成定价法不能发挥价格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很难反映市场供求的最有效价格水平,使得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严重失衡。其次,成本加成定价法使得天然气企业缺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造成我国天然气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周期大大长于其他国家。最后,成本加成定价法无法反映其他替代能源对天然气价格的影响,也不利于体现不同气源之间的价格竞争,终端天然气价格不能充分体现市场价值。

2 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加速,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长。200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74×108 m32011年已增至l 307×108 m3,年均增长率在17%左右,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但对于天然气产量,2001年为303×108 m3,基本能满足需求。到2011年底,产量虽达到l 025×108 m3,却不能满足天然气的需求[7]。由此可见,近10年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远超产量增长,这使得我国进口天然气量越来越多,对外依赖度接近25%,2015年可能达到35%。未来我国还将从不同地区进口更多天然气,包括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印尼、中东和缅甸等。

与此同时,作为优质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提供的数据表明,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通常为等热量原油价格的60%左右,但目前国产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等热量原油价格的25%左右。基于这样的现状,改革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迫在眉睫,否则将影响天然气进口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天然气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内外天然气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必要对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进行重新构建和优化。

3 定价机制改革的尝试

201112月,发改委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两广)全范围开展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试点,以市场净回值定价法取代现行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市场净回值定价法是指将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与由市场竞争形成的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在此基础上确定天然气各环节价格。

此次试点工作的重要收获在于确定了最高上限门站价。以市场价格的进口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作为试点地区替代能源的主要消费构成,分别按照60%、40%的权重,加权计算等热量替代能源价格,然后乘以0.9的折价系数确定最高上限门站价。目前,广东、广西最高上限门站价分别为2.742.57元/m3。两广试点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更加注重通过市场方式确定天然气价格,在目前国产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激励天然气生产及供应。

4 定价机制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替代能源的选择

目前,在两广试点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中,仅将进口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作为试点地区替代能源的主要消费构成。但对于我国以煤炭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天然气真正的竞争者往往是煤炭,因此应将煤炭纳入试点地区替代能源主要消费构成,开展试点改革。

定价结构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除了两广试点外,天然气价格主要由出厂价、管道运输价、门站价、终端用户价组成。出厂价由项目开发商制定并由中央政府调控,管道运输价由政府制定,门站价与终端用户价由地方物价部门制定。这种定价结构引发了不同类型用户之间交叉补贴的问题,例如在大型工业用户与居民用户之间存在着交叉补贴。然而在许多欧洲国家,由于要在采购和运输成本上反映配送和储存成本,民用天然气价格通常要比其他应用领域的天然气价格高。我国目前的这种定价结构不能有效激励上游的发展,同样不能保证及时、有序地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

③警惕垄断利益的产生

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主要被一些大公司垄断,在天然气价值链的大部分环节中,其他公司只能扮演配角,而且这些大公司还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易干扰能源政策的制定。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将定价权交给企业,而不是政府决定天然气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利益向垄断方输送。

监管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独立的天然气监管机构,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的权力,同时监管权力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之间,不同机构权力相互重叠,中央与地方存在权力矛盾。因此,随着天然气定价机制试点工作的推进,政府作为监管的主体,更应重视对市场准入等配套机制的改革,引入新的市场主体,逐步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为天然气出厂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创造条件。但由于天然气管道运输环节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因此更需要不断完善管道运输价的测算方法和监管措施。

价格信号的传递

天然气定价机制从根本上就是解决如何确定价格信号。价格信号是市场运行最重要的信号,也是调控市场供需最重要的“指挥棒”。天然气价格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内物价的变化,因此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进行有控制地调整,短期内虽有助于减轻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造成价格信号失真,而且还会影响到市场对未来天然气价格趋势、进程等的判断,也无法向市场传递长期、准确的价格信号,客观上会对能源产品的供需带来不利影响。

5 完善定价机制的建议

根据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以促进天然气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为体现天然气价格在不同地区的竞争力,应充分考虑当地替代能源的主要消费构成。目前,主要将进口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作为试点地区替代能源的主要消费构成,忽略了煤炭,宜将煤炭考虑在内。 

建立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虽然两广试点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建立了天然气与替代能源的价格关系,但未建立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当替代能源价格变动时,天然气价格将难以调整。

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才能使价格信号有效地传递,否则若天然气上游价格上涨,下游不能联动,在收入未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天然气上游价格下跌,下游不能联动,企业将获得超额利润。

建立科学、透明的监管体系。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主要关注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定,施行层级监管方式,技术性工作委托专门机构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又降低了监管成本[8]

 

参考文献:

[1] 杨清荣,韩振华.城市天然气价格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222(3)241-243.

[2] 詹淑慧,徐鹏,吴洪松.天然气价格的合理确定[J].煤气与热力,200323(2)111-113.

[3] 张红玉,竺振宇.舟山市液化天然气用户价格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626(12)37-39.

[4] 郭艳红,段洁仪,张秀梅,等.城市天然气价格及价格机制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727(4)51-54.

[5] 程鹏,郭艳丽.天然气价格的制定[J].煤气与热力,200727(8)36-41.

[6] 郭艳红,段洁仪,福鹏,等.两部制管输费对城市门站价格影响的研究[J].煤气与热力,200828(12)B39-B42.

[7] 欧阳凌高.2012--2016年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R].深圳:深圳市前瞻商业资讯有限公司,2012.

[8] 姜润宇.城市燃气欧盟的管理体制和中国的改革[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42-48.

 

本文作者:毛秋红

作者单位:贵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