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燃气行业的影响

摘 要

1 燃气发展现状1.1 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中国城市燃气(城市燃气气源主要包括天然气、人工煤气及液化石油气(LPG))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处于高速增

1 燃气发展现状
1.1 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中国城市燃气(城市燃气气源主要包括天然气、人工煤气及液化石油气(LPG))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1949—1979年)这一阶段,城市燃气逐步开始使用,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仍以煤炭为主要工业和生活消费燃料,燃气的普及率极低。50年代开始,炼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工煤气的应用,1965年,LPG开始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第二阶段:城市燃气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5年)
    由于国家实行节能政策,并对城市节能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城市加速燃气管网建设,输气能力和燃气普及率均有所提高。80年代开始。国内LPG的供应量逐步增加,作为民用燃料得到大范围应用,进入90年代,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开始使用进口LPG,进一步提高了燃气普及率,同时满足了当地市场日益增长的燃气需求。
    第三阶段:输气能力高速增长阶段(1996年—现在)
    国家开始大力投资兴建燃气管网。陕京输气一线和二线工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投产,二线动工,国内输气能力大幅提升。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燃气普及率的提高,燃气被作为燃料和原料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工业、商业、汽车燃料等领域,推动燃气行业需求持续高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2 天然气需求
1997年以来,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迅速,其增长远高于煤、原油等其它主要能源。1997年,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比例仅1.7%,到2007年,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约为3.5%,预计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3%。(见图1)
    天然气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几点:
   经济性。天然气比众多的替代能源都便宜。
    方便性。可以通过安全、高效的管网系统输送,方便用户使用。
    清洁性。天然气是最干净的能源之一,几乎无污染排放物。
安全性。天然气有较窄的爆炸范围:比空气轻,容易发散,且没有毒性。
 

1.3 城市燃气市场发展情况
    在天然气的总需求中,城市燃气行业的增长尤为迅猛(见图2)。200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2%用于满足城市燃气需求。目前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长。根据发改委数据,估计2007年—201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复合增长率为20%。同时,国家为保障燃气供应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企业大量投资于天然气管网(西气东输,陕京一线二线等)。并不断提高上游开采企业的供应能力(如四川普光气田开发建设),为业内企业扩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2003年城市燃气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非国有资本得以进入该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提高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1.4 城市燃气行业业态
    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国家石油公司,诸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壳牌、BP等跨国企业,它们主要集中在上、中游领域,但有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掌握的上游资源,打通下游分销渠道来达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其中包括中石油和AEI公司等企业。其次是香港上市公司包括港华燃气、新奥燃气、华润燃气、中国燃气等,它们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燃气领域,通过对城市燃气项目的参股、并购,进行集团化运营与资源整合。这些公司通常拥有较灵活的体制和较先进的服务与管理理念。最后,大型国有公用事业企业,如北京燃气、上海燃气、重庆燃气、广州煤气等企业同样实力不容小觑,它们大多立足于城市燃气发展较成熟的大城市,雄踞一方,但尚未强势扩张。
   为缓解行业高速增长带来的气源瓶颈问题,一些下游燃气企业利用其燃气分销业务带来的稳定的现金流投资于高风险上游领域。例如新奥燃气于2006年3月宣布在内蒙古参与投资建设的煤化工项目,计划于2009年投产,生产煤基清洁能源甲醇和二甲醚,并于2007年在上海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座商业运营的车用二甲醚加注站。再如中国燃气2007年9月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中燃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乌审旗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投资勘探开发,建设和经营煤层瓦斯气项目。
2 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2.1 金融危机的行业整体影响有限
    金融危机之初对燃气行业造成了一定心理冲击,但是影响有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石油和其他能源价格下降,石油价格如持续颓势,工业企业将转为使用油品及其他替代燃料而降低对天然气的需求。其次,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商业及工业用户经营恶化,对天然气需求可能放缓,特别是一些外向型企业大面积减产甚至停产,用气量有所减少,但前些年供应不足积聚的待供气客户挽救了市场颓势。同时,对于民用需求降低的预测实际上并未发生,由于中国城市气化率水平仍然不高,燃气消费的刚性需求基本未受影响。
2.2 金融危机对燃气企业多元化的影响
    然而当前形势对城市燃气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提出了挑战。由于二甲醚价格下跌,部分燃气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2008年,石油价格的崩溃导致二甲醚的替代对象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大幅下降,带动二甲醚的价格回落,行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需求疲软导致全行业开工率仅为20%~30%。
    此外,政府政策并不支持煤化工产业,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除神华集团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和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同时指出,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100万t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t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限制煤化工项目除了因为此类项目对资源要求高(高耗能、高耗煤和高耗水)及环保方面问题外,高技术风险也是原因之一。
    受金融危机及油价暴跌影响,多个煤化工项目已被叫停,包括壳牌叫停两个在华项目——退出吉林油页岩项目,还决定推迟与神华合作的宁夏煤制油项目,其根本原因在于,油价跌到一定程度后,油页岩、煤制油等项目成本太高,已不具商业价值;在发改委叫停煤制油新项目之后,沙索与神华集团在陕西榆林的间接煤制油项目已经暂停;潞安集团、伊泰集团和兖矿集团的煤制油项目一度受影响,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大;城市燃气企业参与的众多上游资源项目也大受影响。
    2009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煤化工的产能过剩提出警示,并出台具体的方案支持产业改造。在控制新产能投放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不合相关规定的项目一律不发放贷款,同时也不得通过发行企业债等方式融资。
2.3 燃气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
    尽管影响有限,各城市燃气企业仍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潜在负面影响。主要措施包括:
    市场开拓:加强燃气销售业务的发展和经营,除了积极开拓新的项目之外,还通过扩大已开拓市场的气化率,优化业务结构来进一步提升业绩和盈利能力。
    风险控制及投资管控: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加剧,调整投资节奏和审核标准,暂停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如新奥基于对海外项目投资的回报率的重新评估和缩减开支的目的,暂时搁置了在越南的城市天然气供应、液化石油气及二甲醚的生产和销售项目。
    现金管理:平衡接驳费收入和燃气销售收入确保稳定现金流,出售现金流欠稳定的业务,如港华2009年出售了边际利润较低,现金流亦欠稳定的液化石油气业务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稳定性。
    基础建设:放缓资金密集型的基础建设投入。
    成本控制:通过限薪,减少差旅,冻结招聘等手段严格控制成本。
2.4 金融危机对城市燃气企业的影响结果
    由于金融危机对燃气等公用事业带来的冲击相对较小,总体来说,城市燃气经营业务的基本面并未受影响,2008年城市燃气行业销售仍保持了约30%的增长,城市燃气行业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1137亿元上涨到1483亿元。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天然气市场欠饱和、发展空间较大。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扩大了用气人口的基数。同时中国家庭亦日益小型化,家庭数量的增长将导致城市燃气接驳业务需求量的增加和人均燃气消费量的增加。我国目前平均城市管道燃气使用率仅为30%左右,较发达国家乃至东南沿海一线城市80%~90%的管道燃气使用率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为城市管道燃气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其次,国家政策力促天然气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推广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天然气成为各城市推广的重点产品。“十一五”规划要求重点发展天然气,在2006年—2010年要形成全国规划建设天然气基干管网,建设天然气管道大约1.6万km。
    此外,国家的产业振兴计划为天然气市场提供了支持。2008年底,政府出台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和之后的产业振兴计划将加快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的步伐。
    目前,主要燃气公司(以上市公司为例)都保持了较好的经营业绩(见表1)。
1 上市燃气公司近年发展状况
 
毛利率
(2008)
发展状况
新奥燃气
(图3)
27.2%
· 2008年度中国内地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新增4个,项目总数达72个,覆盖可接驳人口增加至41644000人
· 2008年度共建成并投入运营39座汽车加气站,截止年底累计经营128座汽车加气站,销售于汽车的气量从2007年占总体销售气量的8.5%增加至2008年的13.O%
港华燃气
(图4)
19.7%
· 截止2008年底,共有管道燃气项目43个,LPG项目16个
· 2009年4月出售旗下液化石油气,全力发展管道燃气业务
华润燃气
(图5)
29.1%
· 2008年收购了7个燃气项目,09年1月至今已收购9个燃气新项目
· 公司于2008年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先后出售了半导体和混凝土业务;并完成自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收购城市燃气分销业务
中国燃气
(图6)
34%
· 截至2008年11月底,包括7个新增项目在内,累计于17省、自治区、直辖市取得70个城市燃气管道项目,6个天然气长输管道项目,1个煤层气项目,1家拥有天然气勘探权的天然气公司以及l家拥有35家子公司的液化石油气集团公司
来源:公司年报
 
3 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前景
3.1 行业发展主要驱动因素以及市场预测
    受国家政策支持和需求快速增长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中国城市燃气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良好。未来行业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3.1.1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见图7)和城市家庭小型化(见图8)趋势,城市用气人口和人均燃气消费量快速增加(特别是二线城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目前城市平均气化率程度仅为30%,市场远未饱和。
 
3.1.2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内输气管道的大规模建设和土库曼斯坦、缅甸管道气和东部沿海LNG资源的引进,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天然气运输网络将在2010年后形成。届时,我国将形成多气源(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多管线相互调剂、联合供气的格局。2007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输油(气)管道、油(气)库的建设、经营列为“鼓励”类,并取消了中方必须控股的规定。
    全国天然气网络建设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多条输气干线联络管道相继建成,基本形成了干线输气管网,区域管网系统也正趋于完善。目前,东西方向的主要输气管道不仅包括西气东输管道,而且还包括陕京线、陕京二线和忠武线;南北方向的主要输气管道包括冀宁管道和淮武管道等。这些干线输气管道相互交织,初步形成了我国天然气管网系统。
    储气库建设方面,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与市场的匹配及未来积极利用海外天然气战略部署,中国将形成四大区域性联网协调的储气库群,包括东北储气库群,长江中下游储气库群,华北储气库群和珠江三角洲LNG地下储气库群。中国储气库发展和完善,将会给中国能源地下储存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天然气储气库将从调峰型向战略储备型延伸及发展。
3.1.3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逐步形成
    最近几年,中国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不断发展变化。2005年以前,实施计划内、计划外天然气双轨制价格。
    2005年12月26,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天然气价格统一定价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天然气价格不再固定。而是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同时,将天然气出厂价格归并为一档气、二档气两档价格,在3至5年过渡期内,一档气价暂不随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调整。
    2007年11月,发改委发布《关于调整天然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为限制工业用天然气过快增长,以及汽车用天然气的盲目发展,将针对工业用户的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上调0.4元/m3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天然气价格改革有望形成市场化的气价,实现国内气价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见图9)
 
    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国内天然气价格,已成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年,国家发改委正组织专家,对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进行论证。改革方案与国际天然气价格逐渐接轨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伴随国家对能源价格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即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进入国内,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3.1.4能源及环保政策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都有利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2009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高效节油产品。电力、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企业,必须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以洁净煤、石油焦、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料油,停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油锅炉。近年陆续出台了一批相关政策与规定。
    2004年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2007年出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确保了天然气优先用于城市燃气的原则。
    2009年《燃气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旨在加强燃气管理,保障燃气供应,促进燃气事业发展。
    2009年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重点能源消耗工业用户必须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能源如石油等,再加上年内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节能减排效果,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天然气这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能源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行业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油气处预测未来天然气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天然气需求将达到1400亿m3,2020年将达到2037亿m3,2010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见图10)。此外,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3%,到2020年将达到10%(见图11)。
 

3.2 城市燃气行业发展主要趋势
    结合发达国家的城市燃气行业发展情况及中国市场现状,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由建设向经营转变。国内地级城市燃气项目将在未来3到5年被几大主要跨区域城市燃气运营商加速整合。新建项目步伐可能放缓,各燃气公司将更专注于对现有项目的经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拓展管道燃气应用领域将逐步成为各燃气企业的工作重点。例如新奥管理层表明将放缓相关收购计划而专注于有机增长;港华也表明将立足于公司现有的项目提升服务水平,增加高毛利业务在收入中的比率,增强盈利能力。
    其次,由供气向服务转变。提升服务水平,成为能源服务商和各燃气公司差别化的重要手段。例如港华燃气提出“优质服务计划”;新奥致力成为一流的能源服务商,截至2008年底,已和11个城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为这些城市提供有针对性的清洁能源利用实施规划和节能减排方案.提供高效的能源服务。
    最后,由扩张冲动向风险管控的相关多元化业务扩张。各企业将开展更为审慎的多元化投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由于液化石油气的价格不稳定以及该业务的投资回报不佳等原因,港华燃气近期出售了其液化石油气业务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稳定性。同时,城市燃气企业在进行上游风险投资(如煤化工)时,也更为谨慎,风险管控意识增强。
3.3 城市燃气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然而,市场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对燃气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
3.3.1市场化程度与定价机制
    市场化程度及定价机制存在不确定性,发改委正论证6套天然气价改方案,与国际天然气价格逐渐接轨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但是最后的定价机制方案尚未出台,特别是西气二线。新LNG项目(与石油价格挂钩)的具体定价尚不确定。
    虽然国家发改委官员2009年5月14日证实,国家发改委已经上报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等待国务院的批复。但是,从目前市场信息来看,天然气价改方案并未将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而是同成品油定价方案类似,由政府出台指导价格,将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油价间接接轨。
    就目前来说,可行的定价方式包括一气一价、区域定价以及其他定价方式。一气一价是最为方便的办法,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终端价格普调。另外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分区定价。即由政府确定一个价格中心地区的指导价,然后其他地区参照该地区确定价格。这是由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格局决定的,中国天然气气源分布很不均衡,由于管道等设施的投资成本和输送成本,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天然气价格悬殊。此外,也有业内人士主张进口天然气与国产天然气的价格对接采用“加权平均”的形式,对不同气源到门站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加权平均价得到了参与油气开发和管道运输的上、中游公司的普遍认同,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加权平均看起来是与国际价格对接挂钩,但操作很复杂,实际上做不到。
3.3.2城市燃气投资行为
    大中城市燃气投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在金融危机及中国城市燃气市场长期看好的大背景以及不同政策的引导与驱动之下,外资燃气企业,其他行业资金等不同类型的资金对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资态度及行为都将发生变化,并对市场带来影响。
    根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2007年联合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目前“大中城市燃气”被列为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但是。国外企业的潜在市场进入依然可能。或许将由此改变未来的行业格局。同时,随着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中国城市燃气行业也需要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体系以及整合所需要的资金来进一步带动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外燃气企业已着意开拓中国市场。2005年初,BP正式宣布完成对中山市燃气有限公司的收购,以拓展其在华的液化石油气业务;2005年1月,中国燃气宣布与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城市燃气公司(City Gas Pte Ltd)签署合作意向;2006年12月,韩国最大的燃气分销集团——韩国SK集团与中石化山东实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及胶南市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该市部分区域的天然气业务,项目总投资额为2500万美元;2007年3月,韩国SK集团宣布与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主要开发中国的下游燃气项目;2008年,亚洲能源巨头印度燃气公司(GAIL)和中国燃气就承接北京的压缩天然气项目磋商细节。美国AEI能源公司已经在世界多个地方整合天然气业务,目前也已通过2008年收购的子公司通达和新华联在中国进行天然气分销。
    此外,金融风暴前后,各种资金对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资态度也发生改变。由于燃气行业的周期性不像钢铁、矿产那么明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有可能会吸引一些避险资金的投入以寻求稳定的回报。这些投资可能在未来经济大势发生变化时出现撤资等行为,给行业带来潜在的波动风险。
3.3.3石油集团的纵向整合
    在面临国外竞争者的同时,城市燃气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影响和挑战来自于上游石油集团的纵向整合。以中石油为代表的石油巨头开始大举进入城市燃气行业,这对于国有燃气公司以及以下游业务为基础的民营燃气集团,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石油城市燃气业务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中石油管道局通过旗下的中油中泰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城市燃气领域的运作,把城市燃气作为新产业。直到2004年12月6日,中石油才成立第一家独资的城市燃气专业化公司。此后几年,中石油管道燃气业务逐步扩大,到2008年,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成立,是中石油城市燃气运营的专业化公司,公司首次注册资本金30.6亿元。目前,昆仑燃气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大中城市运营和开发了近100个项目,建成高、中压管道2000多km,城市管网3000多km,年供气规模达50亿m3以上。
    事实上,除中石油之外,近年来另外两家国有石油巨头也对燃气终端市场非常重视。2004年4月,中海油与国内民营企业新奥燃气。达成框架合作协议,为其大力开展的进口LNG项目寻求稳定的销售网络。2004年11月,中石化则与中国燃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石化以每股0.61港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燃气的2.1亿新股,成为中国燃气的第二大股东。
    石油集团之所以能够进入下游城市配气领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掌握的气源。石油企业燃气资产整合完成后,对民营燃气公司的冲击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未来民营燃气企业可能会继续通过置换资源的方式让出部分市场,与中石油合作生存。不过部分城市燃气企业也认为,由于城市燃气特许经营的区域垄断性质,中石油等企业的进入不会造成现有市场格局的根本变化。
    尽管如此,石油企业进入下游城市燃气行业也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反对声音,对石油企业在城市燃气领域发展也带来些许不确定性。首先,地方政府一般控股当地城市公用事业,这与石油集团的控股要求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地方政府对强势的石油集团控制当地公用事业企业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市场经营者也对石油集团进入终端市场提出了异议,根据最新出台的《反垄断法》,指出其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嫌,并对其可能依靠内部交易带来非正当竞争优势表示担忧。同时,部分经营者也表示,由于城市燃气属于服务密集型行业并且具有很高的管理要求,石油集团是否能够解决其存在的冗员过多、管理粗放的问题还有待于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4 小结
    总之,未来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逐步升高,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给行业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经营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由于城市燃气行业自身的稳定性、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此次金融危机对城市燃气行业的整体影响有限。但是受到的油价下跌以及国家出台对煤化工行业进行限制政策的影响,部分进行多元化尝试的企业面临多元化经营业绩下滑的问题。尽管如此,大部分燃气企业通过市场开拓、风险控制及投资管理、现金管理、放缓基础建设以及控制成本等方法尽力减少了负面影响。主要的燃气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良好。
    受到城市化进程持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发展以及能源及环保政策不断完善等因素驱动,未来中国城市燃气市场发展前景向好。并呈现出由建设向经营转变、由供气向服务转变、由现金流向“现金流+利润率提升”转变以及由扩张冲动向风险管控的相关多元化扩展转变等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市场化定价程度与定价机制的不确定性,城市燃气投资行为的变化以及石油集团的纵向整合也向未来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并埋下了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本文作者:班德 程鹏 苏苗苗 王海萌 科尔尼企业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