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索松辽盆地徐深气田升深2-1区块火山岩气藏的有效开发模式,提高气藏整体开发效果,以区块火山岩气藏主要地质动态特征为基础,通过开展井网形式、井型和井距优化论证研究,确定“按一套层系,以整体动用Ⅰ、Ⅱ类储层为主”,采用“不均匀井网形式、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稀井高产、高密低稀、高渗开采低渗”的滚动部署方式综合储层构造特征、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和储层发育特征等预测成果,优选有利部位,分两批共优化部署开发评价井和开发井10口,区块平均井网密度达到0.64口/km2。钻探与测试结果表明,以优化方案所布的井均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松辽盆地;火山岩;气藏;井网;启动压力;井距;井位部署;效果
1 井网形式选择
从国内外气田开发实践来看,四川气田和日本吉井东柏崎等火山岩气藏都采用不规则井网开发:松辽盆地徐深气田升深2-1区块火山岩气藏产气层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I类储层主要发育在区块的北部,南部零星发育,南北井区储层物性差异较大。自北向南逐渐变薄,北部相对发育,有效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南部和边部储层较薄,物性差。因此,结合国内外气田开发经验,综合区内储层发育特征,确定采用能够考虑气藏参数分布特征的不均匀井网形式布井。
2 井距论证
2.1 经济极限井距
依据现场实际发生的成本和投资测算成果,单井钻井、射孔、压裂等费用为7994.18元/m,地面基建投资1100万元/井,平均井深取3300m,则单井总成本为3738.1万元。采气平均经营成本45.19万元/井,气价按0.9元/m3计,单井经济累计产气量为9184.6×104m3。采收率按50%测算,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储量为1.84×108m3。采用盈亏平衡法计算,对应的火山岩气藏平均经济极限井距为581m,其中区块北部储量丰度较高的主体部位为419m,储量丰度较小的南部及边部井区,其平均经济极限井距不能小于785m。
2.2 类比国外火山岩气藏确定的井距
日本吉井-东柏崎等火山岩气藏的面积最大28km2,储层埋藏深度800~2370m,储层厚度57~139m,孔隙度9%~32%,渗透率(1~150)×10-3μm2,以500~1000m的井距进行开采。
升深2-1区块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物性比日本火山岩气藏的物性差,开发井井距应比日本火山岩的开发井距小。
2.3 试井分析井距
开采火山岩储层的升深2-1井于2003年11月投入试采,生产测试结果表明Ⅰ类储层为该井的主要产气层,到2005年4月累计开井时间326d,累计产气0.54×108m3。同月关井压力恢复测试,解释供气半径为724m[1~2],据此初步推断Ⅰ类储层井距约1448m。
2.4 启动压力与井距
经对11块全直径岩样的室内实验表明,储层渗透率对启动压力梯度[3]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岩石空气渗透率的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图1)。
统计分析下白垩统营城组三段160块气层岩心分析数据,平均孔隙度10.2%,空气渗透率1.117×10-3μm2,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为0.0459MPa/m,由此推算,到气田废弃时,最大泄气半径为524m,对应的平均最大极限井距为1048m(图2)。考虑Ⅱ、Ⅲ类储层天然裂缝较发育,因此以发育Ⅱ、Ⅲ类储层为主的井区,沿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平均井距大于1048m。
2.5 依据压裂裂缝半长确定的井距
营城组火山岩Ⅱ、Ⅲ类储层需压裂改造才能达到较高的产能。采用微地震法对升深2—7和升深2-12进行压裂裂缝实时监测,升深2-7井人工裂缝为北西向,方位110.2°,总缝长172.7m;升深2-12井人工裂缝为北东向,方位38.5°,总缝长244.5m。41块火山岩Ⅱ、Ⅲ类储层全直径岩心分析平均渗透率0.513×10-3μm2,综合基质启动压力梯度和2口压裂井的裂缝方位及缝长,推算压裂投产井区北西向的井距约878m,北东向约950m。若考虑Ⅱ、Ⅲ类储层发育少量的天然微裂缝,沿裂缝延伸方向,井距还应加大。
2.6 最佳经济井距
考虑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因素,当经济效益最大时的井网密度为气田的最佳经济井网密度,对应的井距为最佳经济井距。
式中:Ag为含气面积,km2;G为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8m3;Pc为天然气销售价,元/m3;C为单井钻井和油建等总投资,104元/井;ER为天然气采收率;T为评价年限,a;Vp为平均采气操作费用,元/m3;R为贷款利率;a为商品率;Pt为税收率;LR为合理利润。
依据实际发生的单井投资和经营成本,平均采气操作费用取0.26元/m3,贷款利率5.04%,税收率15%,评价期20d,天然气售价按0.90元/m3计,测算营城组火山岩气藏最佳经济井网密度为0.935口/km2,对应的平均最佳井距为1034m。区块主体部位,最佳井距712~942m,边部储量丰度低于4.0×108m3/km2的井区为1333~1885m。
2.7 合理井距综合确定
依据火山岩气藏动态特征和地质认识程度,综合对比分析上述几种方法计算结果,结合国内外气藏开发经验,考虑气田尚处在试采阶段,开发初期不宜采用过密的井网,推荐区块北部以发育工类储层为主的主体部位井距约1000m,其中沿天然裂缝发育方向井距可加大到1300~1500m;以发育Ⅱ、Ⅲ类储层为主的南部及边部地区1250~1750m,沿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增至1600~1750m。
3 井型筛选
升深2-1区块火山岩气藏底部普遍发育水层,与直井对比,采用水平井开发,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同时在控制底水锥进方面比直井更有优势。从储层地质参数来看,主力产层中部埋藏深度约2946.4m,地层温度121℃。主力产层的储层厚度近49m,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可追踪对比,平面分布较稳定,构造较平缓;储层物性较好,垂向渗透率较高,Kh/Kv为1.17。与钻水平井对气藏地质参数要求对比[4],基本具备钻水平井的地质条件,因此,可采用水平井与直井组合方式进行开发部署。
4 井位优化部署
国内外所发现的火山岩气藏数目有限,还没有成熟的开发部署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2004年区块含气面积内现有探井、开发评价井各1口,不仅井控程度低,地质动态认识程度更低。为了加快气藏产能建设步伐,在勘探评价阶段,开发早期介入,首先于2004年对覆盖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解释和储层反演预测,进一步落实了气藏构造特征,预测了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和火山机构展布特征。通过开展井网、井距和井型等气藏工程优化论证研究,确定以整体动用Ⅰ、Ⅱ类储层为主,按一套层系,采用不均匀井网形式,“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稀井高产、高密低稀、高渗开采低渗”的滚动部署方式,综合储层构造特征、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和储层物性等发育特征,进行开发优化部署。同年以区内两口重大发现井为中心,优选构造相对较高、地震反射特征较好、储层厚度相对较大的有利部位,采用不均匀布井方式,800~1100m井距,部署了6口开发评价井。到2005年7月底全部完钻,取心245.52m,其中某井连续取心132.56m,为深化气藏地质认识、提交探明地质储量和初步开发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
2005年通过全面开展储层综合评价,对火山体平面展布和纵向分布特征、有利火山岩相带及分布特征、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各类储层分布特征、气水分布特征和气藏类型等地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针对区内火山岩储层提交了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编制了气藏初步开发方案,新部署开发井4口,其中,为了进一步探索研究火山岩气藏的有效开发模式,探讨利用水平井提高单井产能和有效控制底水的可行性,通过开展水平井层位优选、延伸方向和水平段长度等气藏工程优化论证,在区块北部针对Ⅰ类储层部署1口水平井;在区块南部按“高密低稀、利用高渗储层开采低渗储层”的部署原则,在两个Ⅰ类储层局部发育区内,各部署1口开发井,井距加大至1745m;在以Ⅱ、Ⅲ类储层发育为主的气藏边部优选部署1口开发井。从整体来看,气藏北部井网密度较大,井距为800~1000m。气藏南部井网较稀,井距最大达到1745m,区内平均井网密度为0.64口/km2。
5 实施效果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分两批设计的10口井全部完钻,钻井成功率达到100%,其中9口直井平均钻遇火山岩储层有效厚度为61.28m,水平井钻进水平段长度500m,钻遇储层490m,其中Ⅰ类储层372m,占钻遇储层的75.9%。为了有效地控制底水,经对储层部分射开和控制压裂规模试气求产,10口井全部获工业气流,其中5口井自然产能达工业气流,10口井无阻流量介于6.8×104~165.9×104m3/d之间,平均为43.52×104m3/d,在10口井中,水平井无阻流量[5~6]最高,为165.9×104m3/d,是区内11口直井平均无阻流量的5.8倍,增产效果明显。
自2007年8月新设计的10口井陆续投产,截至2008年6月底,单井开井时间短则42d,长达276d,10口井已累计产气2.09×108m3。生产期间有8口井产量、压力基本稳定,呈现出较强的稳产能力,日产气大于10×104m3的井有5口,其中,水平井生产水平居全气田之首,以每天35×104m3左右的产量生产,连续开井131d,产量、压力基本稳定,已累计产气4552.9592×104m3。2008年3月,9口井开井生产,日产气113.5×104m3,平均单井日产气12.61×104m3,按目前生产动态预测,区内12口气井年稳定供气能力可达到3.7×108m3,开发效果显著。
总之,通过近3年的滚动评价与开发优化部署,深化了气藏地质认识,加快了区块产能建设步伐,提高了钻井成功率和开发部署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为深入探索火山岩气藏的有效开发模式,经济有效地动用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奠定了基础。
6 结论
1) 通过开发优化部署,使设计的开发评价井及开发井的钻井成功率达到100%。
2) 新设计的10口气井投产后单井稳定日产气介于4.2×104~35×104m3之间,按目前生产动态预测,区内12口气井年稳定供气能力可达到3.7×108m3。
3) 开发实践表明采用不均匀井网形式,“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稀井高产、高密低稀、高渗开采低渗”的滚动部署方式开发该区块火山岩气藏是可行的,已经初步见到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经济有效地动用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惠农.气藏动态描述和试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 郭建春,罗天雨,赵金洲,等.气井压裂后稳态产能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5,25(12):95-96.
[3] 谭雷军,贾永禄,冯曦,等.低速非达西流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J].油气井测试,2000,9(4):5-7.
[4] 万仁溥.中国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5] 李士伦.天然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6] 贺伟,冯曦,王阳.低渗气藏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0,23(2):23-26.
(本文作者:于士泉 李伟 唐亚会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转账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