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地震采集技术方法探讨

摘 要

摘要: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形高陡,地下构造复杂,勘探区因裸露碳酸盐岩的存在,致使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制约了这些区域的油气勘探进程。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这些地区开展

摘要: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形高陡,地下构造复杂,勘探区因裸露碳酸盐岩的存在,致使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制约了这些区域的油气勘探进程。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这些地区开展了多轮采集技术方法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攻关成果,资料品质得到了提高,地下地质特征更加清楚。以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多年来的采集实践为基础,从目前的采集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表层调查方法、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因素的选取等方面提出见解和认识: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地震勘探要围绕着如何提高资料信噪比来开展;上述地区的地震勘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项技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关键词:中国;南;碳酸盐岩;地震勘探;信噪比;分辨率
0 引言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以下简称勘探南方分公司)所登记的矿权区块地表多为碳酸盐岩裸露区(如镇巴地区、黔中及周缘、江南雪峰推覆带,湘鄂西及川西南等区块),由于复杂的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构造(山前逆掩推覆带或高陡构造),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严重制约了这些区域的油气勘探进程。经过多年的地震采集和攻关,针对不同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采集技术,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效果明显改善[1]
1 取得的认识与存在问题
1.1 取得的认识
    1) 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基于地质模型和地震波传播特征分析的观测系统设计、速度建模、正演模拟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采取多道数、小道距、长排列、高叠次的观测系统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石灰岩区的资料品质。
    2) 针对勘探目标的激发技术。开展地质调查,分区、分片、分段设计井深,优选激发参数——单深井(18~24m)、大药量(18~22kg);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根据“五避五就”原则布设炮点。
    3) 基于压制干扰、保护高频有效信号的接收技术。多串检波器面积组合接收技术:每道24个低频检波器(10Hz)面积组合接收;检波器挖坑埋置,坑深超过20cm。
    4) 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表层调查技术。
    5) 地质、地震、非地震一体化综合勘探的技术。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激发问题是石灰岩区首要问题
    碳酸盐岩具有高密度、高速度的地球物理特征,在碳酸岩中激发时纵波仅有较少的能量穿透碳酸盐岩,相当部分能量在水平方向上传播(面波),穿透碳酸岩的能量一些被折射(折射波),一些穿过较厚的地层达到碳酸盐岩底,反射和透射的纵波能量相当低。因此在碳酸岩中激发的初始振幅越小,整体能量弱,信噪比低[2~3]
1.2.2 接收问题
    由于地震波在碳酸盐岩中能量衰减、干扰发育等原因,导致石灰岩区接收条件差(图1),因此石灰岩区的接收问题也是该区地震采集的主要问题。
1.2.3 剧烈的地表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问题
    由于表层结构的纵横向变化剧烈,表层调查所建立的表层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了静校正问题依然突出。
 

2 针对性措施与方法
2.1 表层调查方法
    微测井是目前南方碳酸盐地区常用的有效表层调查方法之一,但由于山地表层结构复杂,采用等密度控制点、网观测的方式难以准确勾画表层结构的变化。因此对微测井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改进,措施包括:变等密度观测为不等密度观测,在表层结构变化大的地段加密观测点;通过微测井、生产井的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加大微测井密度;开展二次表层调查,生产前先完成3×3km密度的微测井测网观测,为激发因素的选取提供表层资料,并形成初始表层结构模型,最终完成1×1km密度的微测井测网观测,修正初始模型。
    另一方面,开展地质调查,为表层调查点点位布设、表层综合建模、激发点位和激发因素选取、地震剖面的解释等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在表层结构特别复杂的地区,也尝试采取浅层反射、折射法、电法等表层调查方法,结合微测井及岩性录井的成果,来精确地求取表层模型。
2.2 观测系统设计
    射线追踪技术只能对较简单的地下构造区设计观测系统,而针对复杂的地下地质目标体,采用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照明度分析设计技术,得到最佳的生产采集因素,以提高采集资料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勘探南方分公司的外围新区大都为碳酸盐岩区,勘探程度低,处于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测线长、跨度大,地层倾角、地层埋深横向变化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目的层的埋深分区采取了不同排列长度的观测系统。
    关于叠加次数:从石灰岩区的实际资料来看,提高覆盖次数是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途径,提高叠加次数可明显的改善剖面品质。
    对于老地层出露区(逆掩推覆带),由于目的层埋深浅,设计的覆盖次数要考虑处理切除后的实际叠加次数。为此,可通过2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减小道距、减短排列长度,使有限的排列长度内的接收道数尽量地多;二是通过增加设计叠次,提高目的层的实际叠加次数。
    关于道距选择问题。小道距有利于提高地震采集的横向分辨率,但目前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应以提高信噪比为主,从实际资料看,30~40m的道距比较合适。
    总之,针对南方碳酸岩盐地区复杂的地下结构,应采用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技术、灵活多变分区分段设计不同的观测系统、适当增加叠加次数、采取适中的道距等,这些都是提高信噪比的手段。
2.3 激发技术
2.3.1 激发条件的改善
    碳酸岩区激发条件差,但随着激发点的含泥性、含水性、地层产状、地层破碎程度及地表高程的不同,激发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讲,含泥质较高、含水性较好、地层完整、产状平缓、地表高程较低地段的激发效果相对较好,这些地段是激发优选目标。
    另外,在碳酸岩区,地震钻井前通过表层调查资料获得表层速度模型,尽量选择在速度较高的围岩中激发,特别避免在低速夹层中激发,可减轻低速折射波、多次折射波(槽波)的出现。根据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当高速层中间夹低速层时,在低速夹层中激发,大部分能量会在低速层内横向传播,并形成地面振动(槽波),成为干扰。
    综上所述,野外采集时要在精细表层调查的基础上,按岩性、破碎程度、含水性、速度、产状及地形更加精细地选取激发点位,并分区逐点设计激发参数。
2.3.2 激发井深和药量的选择
    根据球腔震源的纵波位移方程[4~5]:假设介质泊松比为0.25,则纵波的位移方程式为:
   
式中:u为纵波的位移;a为球腔半径;p0为作用于腔壁上的起始应力;μ为切变模量.r为波传播的距离;r为波传播的时间;k为圆频率,
    由u、k的表达式可知:①激发产生纵波质点位移与介质纵波速度成反比,而介质速度随介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②激发子波频率与波速成正比。因此,在致密的碳酸盐岩中激发的波振幅小、频率高。
    按照以上分析,提高碳酸岩区的激发振幅是解决激发问题的关键:一是可合理增加药量来提高激发初始振幅;二是合理增加激发井深甚至采取超深井(50m以上)激发,也可以提高激发有效能量(图2)。
 

    考虑到施工成本、施工效率和资料品质等方面的因素,生产过程中可以部分井采取超深井激发,并适当降低叠加次数,减少炮数、按少放炮多铺道的原则,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超深井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矛盾。
2.4 接收技术
    碳酸岩区的接收是另一个关键环节,接收效果的好坏与检波器个数、检波器的组合图形以及检波器的型号等都有很大关系。
    检波器的组合个数。增加检波器个数有利于压制噪声水平,对碳酸岩地区理论上讲检波器组合个数越多越好,但实际又不能过多。从以往盒子波及检波器个数对比试验来看,兼顾质量和效率,每道不少于24个,以每道36个检波器组合更好。
    检波器的组合图形。表1为黔中地区盒子波调查所得到的干扰波参数表,从干扰波调查结果来看,碳酸岩地区主要发育有低频干扰(波长长)。为压制低频干扰,要求检波器的组合基距要足够大,检波器要按设计图形尽量放开。
1 黔中地区干扰波调查参数表
方向
类型
速度(m/s)
入射角(°)
频率(Hz)
平行测线方向
面波Ⅰ
603
261
4
面波Ⅱ
385
261
5
线性干扰
2850
11
16
折射波Ⅰ
1721
261
5
折射波Ⅱ
1482
261
6
侧面波
1085
99
11
平行测线方向
面波Ⅰ
399
351
4
面波Ⅱ
530
351
5
线性干扰
2954
89
15
折射波Ⅰ
1995
0
5
折射波Ⅱ
1778
0
6
侧面波
832
117
11
    由于地形复杂,检波器难以按设计图形铺放,可行的施工方案是:①铺放检波器时沿地形等高线布设,尽量保证较大的组合基距;②放大检波器组合高差的限制,设有效波的最高保护频率为60Hz,以检波器间反射波时间差小于T/4计算,给定不同的速度,便可以求出允许的道内最大组合高差,由于碳酸岩裸露区表层速度高(大于3000m/s),检波器组合
高差可放宽至5m。
3 勘探效果分析
    通过多年来在碳酸岩区的勘探和攻关,碳酸岩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针对碳酸岩区的地震采集技术。2006年在雪峰隆起区获得的剖面(图3)推覆构造特征明显,基底反射清晰,较好地解剖了雪峰隆起的内部结构,对该区有了准确的地质认识;在通南巴及镇巴地区开展了多次攻关,获得的剖面品质(图4)与老剖面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善。还有在黔中隆起等多个地区的剖面也都取得了类似的满意效果。
4 结束语
    1) 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地震勘探要围绕着如何提高资料信噪比来开展,而信噪比和分辨率之间是一对矛盾。就目前碳酸岩地区的勘探技术水平、勘探工艺和勘探程度来看,应以提高资料信噪比为主。
    2) 南方碳酸岩地区的地震勘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项技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因此,要求按照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认识,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技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刘树田.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药型选择问题研究[J].石油物探,1999,38(4):66-73.
[2] 钱绍瑚,刘江平,谷永兴.炸药震源爆炸机制及激发条件研究[J].石油物探,1998,37(3):1-14.
[3] 任义庆,李勤学,马在田,等.地震爆炸震源模拟[J].石油物探,1998,37(3):15-21.
[4] 张智,刘财,邵志剐,等.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4):724-728.
[5] 凌云.激发药量与药型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5):584-591.
 
(本文作者:李仲远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