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龙1井是四川盆地川中龙女寺构造上的一口典型的压力窗口窄、漏喷共存的预探井。宝龙1井下Ф177.8mm尾管至井深2250.05m发生井漏失返,下至井深4569.70m井漏未返,反灌钻井液4.6m3见返,循环井漏,采用桥浆堵漏仍然井漏,不能建立循环。为此,提出采用正反注水泥法来固井施工的技术思路。正注水泥施工结束后出现溢流不能起钻,决定在喇叭口处直接反注水泥然后起钻,反注水泥完仍然出现高压低渗透溢流,被迫循环排除水泥浆。在管内注入密度为2.42g/cm3的加重钻井液,在环空有限溢流的前提下把钻具起至设计位置,进行反注水泥施工作业,固井成功,电测固井质量合格率为84.33%、优质率为76.79%。该技术为高压低渗透气井欠平衡固井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宝龙1井;高压;低渗透储集层;欠平衡;固井;四川盆地;龙女寺构造
0 引言
宝龙1井是四川盆地川中龙女寺构造上的一口典型的压力窗口窄、漏喷共存的预探井。该井下送尾管至井深2250.05m发生井漏失返,下送至井深4569.70m未返,反灌钻井液4.6m3见返;施工改用正反注固井施工,成功完成了该井的固井作业(表1)。
表1 井身结构数据表
井号
|
钻头
|
套管
|
||
规格(mm)
|
钻深(m)
|
规格(mm)
|
下深(m)
|
|
1
|
660.4
|
201.50
|
508.0
|
199.61
|
2
|
444.5
|
1766.00
|
339.7
|
1764.49
|
3
|
311.2
|
3186.00
|
244.5
|
3184.76
|
4
|
215.9
|
4570.20
|
177.8
|
3058.61~4569.70
|
1 宝龙1井的基本情况
1.1 钻井液性能
钻井液密度为2.14g/cm3:黏度为50s、失水为4mL、滤饼为0.5mm、切力为5~13Pa、含砂为0.2%、pH值为9.5。
1.2 地层分层(见表2)
表2 宝龙1井地质分层表
地层
|
井深(m)
|
地层
|
井深(m)
|
地层
|
井深(m)
|
T1j23
|
3204
|
T1f2
|
3799
|
P1m1
|
4417.00
|
T1j22
|
3248
|
T1f1
|
3941
|
P1q2
|
4455.00
|
T1j21
|
3266
|
P2ch
|
4069
|
P1q1
|
4531.00
|
T1j1
|
3478
|
P2l
|
4224
|
P1l
|
4562.00
|
T1f4
|
3537
|
P1m3
|
4254
|
O1n
|
4570.20
|
1.3 井漏复杂
该井Ф215.9mm裸眼井段存在8个漏层,其中茅二段有2个(4294.47~4298.70m、4357.91~4358.43m)、茅一段有1个(4389.77~4392m)、栖二段有1个漏层(4440.52~4441.07m),栖一段有3个漏层(4493.45~4494.27m、4518.65~4519.64m、4530.79~4531.11m),梁山组有1个漏层(4549.50~4549.97m)。
2 固井难点
1) 该井Ф215.9mm裸眼井段存在多个漏层,经多次堵漏后采用密度为2.05g/cm3的钻井液钻至井深4299.59m(茅二段),发生溢流1.2m3,关井套压为1.7~2.1MPa,控压加重钻井液密度,低于1MPa就外溢,高于3MPa井漏,采用15%的桥浆堵漏压井,加重密度至2.14g/cm3后井下正常。该井段由于压力窗口较窄,下套管、固井作业出现井漏,因井漏诱发溢流的可能性较大。
2) 水泥封固段长,环空间隙小,施工摩阻大,泵压高,施工中井漏的可能性大,施工难度大。
3 施工方案的制订原则
该井由于漏、喷同层,原设计采用一次性正注固井,但下套管中发生井漏[1~5],决定采用正反注固井施工;反注中发生溢流,采用加重堵漏浆压稳气层,反注固井施工顺利。
4 固井施工
4.1 下尾管井漏、堵漏作业
下套管至井深2250.05m井漏失返;下套管至井深4569.70m,无返,漏失聚磺钻井液31.3m3;反灌钻井液4.6m3见返;循环,漏速为42m3/h,漏失钻井液14.1m3。
1) 注入密度为2.14g/cm3、浓度为12%的桥浆35m3;投球,替入密度为2.14g/cm3的钻井液40m3,漏速为42~28.6m3/h,漏失钻井液15m3;桥浆9.2m3,其中碰压10MPa,坐挂倒扣成功。
2) 注入密度为2.14g/cm3、浓度为12%的桥浆20m3(耗SDL 3t),出口间断失返,漏失钻井液14.6m3。
4.2 正注水泥施工
注入抗钙钻井液20m3,出口间断失返,漏失钻井液11.2m3。间断正注钻井液24.8m3无返,液面在井口;间断正循环,无返,漏失钻井液5.2m3。正注G级太铁矿加重水泥17m3,平均密度为2.18g/cm3,泵替钻井液碰压成功,施工中出口一直不返钻井液。
4.3 第一次反注水泥施工
倒出短方钻杆、短钻杆,井深为3055.65m,钻杆内喷钻井液3.4m3,不具备起钻条件,决定在尾管头处反挤水泥固井,注G级太铁矿加重水泥26.6m3,平均密度为2.19g/cm3,按设计顶替到位。开井卸方钻杆,钻杆内喷钻井液,喷高为0.2~0.3m,观察10min没有减小的趋势,强行起钻2柱至井深2997.13m,钻井液从二层台以上钻杆水眼中喷下,起钻困难,活动钻具正循环排出水泥混浆18m3,循环中地层有回吐现象。控压3~8MPa循环加重钻井液,加入重晶石粉45t,理论上钻井液密度应达到2.25g/cm3,实际上进口密度仅为2.10g/cm3、出口密度低于2.00g/cm3。
4.4 第二次反注水泥施工
4.4.1关井准备加重钻井液
关井8 h求压,套压上升到8.8MPa,立压为6.3MPa,控压7MPa在钻杆内注入密度为2.42g/cm3加重钻井液30m3,在有限溢流的条件下开井起钻9柱至井深2794.89m,接回压阀下钻杆2柱至井深2852.37m。
4.4.2反注水泥施工技术
关井反注钛铁矿加重水泥40m3,平均密度为2.25g/cm3,关井挤替水泥浆到设计井深。为了防止水泥凝固卡钻具,关环形防喷器,调低环形封井器控制压力至3~4MPa,起钻2柱至井深2794.89m,关井挤钻井液0.6m3,套压为7.5~6.5MPa,关井候凝。
5 固井质量分析
固井后探得上塞井段为3024.80~3066.2m,下塞井段为4389.09~4570.20m;电测水泥界面为4310m,电测固井质量合格率为84.33%、优质率为76.79%(表3)。
表3 电测固井质量数据表
井段(m)
|
固井质量
|
井段(m)
|
固井质量
|
3058~3349
|
好
|
4266~4310
|
中
|
3490~3560
|
中
|
4310~4547
|
差
|
3560~4266
|
好
|
4547~4570
|
好
|
6 结论与认识
1) 该井属于典型的高压低渗透气井,第一次反注水泥失败后由于钻井液密度高,脱气性差,加重困难,采用全井加重成本高、周期长。被迫在钻杆内注入加重钻井液,开井在有限溢流的条件下起钻至设计井深,接回压阀下钻杆2柱,施工完后可以在低环形封井器控制压力条件下起钻杆2柱,确保了固井施工安全。
2) 分析该井主漏层在茅口组地层、井深为4300m,需水泥浆量25m3,为了确保固井质量施工一直关井作业,把钻杆内30m3加重钻井液、15m3附加水泥量共45m3推入地层,较大程度地隔绝了气层,有效地提高了固井质量。
3) 该技术仅适宜于高压、低渗透,堵漏困难条件下的特殊固井作业,具有较大的井控、安全风险。固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井内压力平衡、井眼畅通,只有井眼准备好了,才能保证套管的顺利下入,才能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固井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福德,曾毅.川东地区固井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3,23(1):47-49.
[2] 熊继有,付建红.井下增压研究新进展EJ3.天然气工业,2003,23(6):91-93.
[3] 曾明友,石晓兵,魏民洁,等.屏蔽式暂堵技术在狮子沟油田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4):67-70.
[4] 刘德平,付华才,吴林龙.川东深井固井技术[J].钻采工艺,2005,27(1):16-17.
[5] 练章华,韩建增,董事尔,等.基于数值模拟的复杂地层套管破坏机理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2,22(1):48-51.
(本文作者:刘德平 王仕水 卓云 韩向军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川东钻探公司)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转账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